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贯彻保护黄河国家战略,陕西省确立“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将榆林市确定为全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地区,并支持神木率先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因地制宜,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北宋元丰中期设神木寨。蒙古初于神木寨(即今址)置云州,蒙古至元六年(1269年)废州始设神木县,清道光《神木县志》记载:“县东北杨家城,即古麟州城,相传城外东南约四十步,有松树三株,大可两三人合抱,为唐代旧物,人称神木。便以神木为名。
黄河由府谷县白云乡流入县境,流至界牌村出县界,流长98千米。窟野河和秃尾河在神木境内注入黄河干流。
神木市在深刻分析市情的基础上,坚持“跳出神木看神木,站在全国看神木”的高定位,结合中省各项宏观战略决策要求,准确把握神木阶段性发展实际和特征,全面审视思考神木未来发展的现实路径。
厚植土地规模优势,围绕打响“国香神木·黄土天成”品牌,发挥农业产业发展公司龙头作用,通过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推动农业产值翻番、效益跨越、农民增收。
神木市围绕建设“黄河‘几’字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示范市”目标,提出“推进一三六 建设新神木”的新目标,一产革新的新方向。
——创建神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神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称“神木农高区”),促使农业由传统的资源依存型向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依存型转变。
神木农高区的创建,以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为主题,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系统解决农牧交错地带农业结构性调整、生态脆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等问题。
通过3-5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一个主题、五个平台、八个中心、五大功能区”,即“1585高新农业工程”。
一个主题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五个平台包括“农业科创平台”、“科技推广平台”、“产业服务平台”、“重大自然灾害及病虫疫情监测防控体系平台”、“产品质量监管与可追溯体系平台”; 八个中心包括:科创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资源共享中心、创新孵化中心、人才培养和储备中心、西北农牧业标准制定和发布中心、检验检疫中心、管理服务中心; 五大功能区包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生态循环农业拓展区、生态修复农业拓展区、现代近郊农业拓展区和旱作农业及流域生态治理拓展区。 |
农高区以坚持创新驱动、深化体制改革、突出问题导向、推动融合发展为理念,打造黄河流域集聚现代农业资源的创新高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高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产业高地。
将园区取得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及环境修复经验,向西北农牧交错地区推广,解决该区域内长期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
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发展模式,带动所在地区广大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以此推动神木市及陕晋蒙三省交界广大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发展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