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农伞天地> 时势动态> 正文

三农人物 | “当代愚公”以命换水,36年绝壁凿渠

发布时间:2021-08-04 来源:网络编辑整理

贵州省遵义市的草王坝村,是一个被层峦叠嶂的大山遮得严严实实的村庄。缺水,是它的穷根。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要想吃大米饭,大年三十才有米汤喝……”

—— 民 谣  


这首令人心酸的民谣,被乡亲们传唱了几百年。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草王坝村的这种宿命。


这位像愚公般的人,36年就做了一件事——开山、修渠,为贫困山区带水水源,带来希望。


他就是黄大发。


图片


黄大发1935年出生在草王坝村,


王坝村距乡政府约30公里,是遵义最边远、最贫困的一类贫困村。村子所处高山峡谷地貌,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连雨水都留不住。当地村民面临的困难,除了大山的阻隔,最主要还是严重的缺水。


因为没有水源,村民的日常饮水都是依赖一个小土坑的渗水。接满一桶水经常需要等上一个小时。为了争这点水,还时不时发生打架现象。


图片


水接回去后,先用来洗菜做饭,再去洗脸洗脚,最后还得喂牲畜,不敢浪费。因为缺水,无法种植水稻,只能种一些耐旱的玉米。做成民谣中所唱到的“包沙饭”。


对水的渴求也成了黄大发幼年记忆的一大痛点。对于贫穷,黄大发比别人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他十来岁即失去双亲,成了孤儿,算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村子附近并不是真的没有水。高山背后的野彪村旁就有一条螺蛳河,河水清澈、水源富足。


图片


如能修一条水渠,将水引进来,就可一举解决全村的缺水难题。但现实是,这项工程需跨过三座布满绝壁险崖的大山,经过三个自然村。要想实现谈何容易?之前村民只能“望崖兴叹”。


图片


1958年,黄大发当选了村里的大队长。为解决用水难题,当时的他就立志,要为村里修水渠。


1962年黄大发开始带领村民,在黔北的茫茫深山里修渠,想把山那边的螺蛳河水引过来。


图片


图片


草王坝修渠,首先要凿一条100多米长的穿山隧洞。黄大发带领村民们用铁锤和钢钎,摸索着一点一点地开凿,两百多天之后终于将隧洞打通。


图片


但由于当时条件太差,测量仅靠竖起竹竿,两边人用眼睛去瞄,,缺少水泥,沟壁上直接糊上黄泥巴作数,没有导洪沟,沟渠不盖板,洪水一来就冲得稀巴烂,一条简陋的沟渠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残酷的现实沉重地打击了村民的信心,大家心灰意冷,接受现实。


但黄大发没有放弃,这一次的失败让他知道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为此他四处求教,自学水利技术,一听说哪里有在建的,水库沟渠工程,就赶紧背着干粮前去取经。经过好一番学习修炼,与筹备动员,黄大发再一次带领村民扎进深山,开工凿渠。


图片


这一次建渠需要横跨三座大山和三处陡直的绝壁,其中有一段叫擦耳岩,十分险峻,连请来的专业施工队,都望而却步。然而,当时已57岁的黄大发二话不说,把缆绳系在自己身上,让大伙拉着翻下悬崖


“绳子断了,或者人拉不住他,掉下悬崖去他就没有生命了。”

——草王坝村民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94年,水渠的主道终于贯通。清澈的河水,第一次流进了草王坝村,流进了这片曾经干涸贫瘠的土地。村民们大口地喝着清甜的水,孩子们奔走相告。


图片


一年后年,近万米长的水渠终于全部完工。乡亲们没有忘记黄大发,叫它命名为“大发渠”。


图片



“我是共产党员,


我要为老百姓干点事情。


有人拿绳子把我套着,


又不会出事的。


要做成这件事,


首先要有决心,


我可以用生命


把这个东西换回来。”


——黄大发


图片

(资料整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