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湖北脱贫攻坚的“茶斗士”,30多年来,跑遍了湖北贫困县市区的茶山,2020年曾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他是湖北茶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在名优茶加工、夏秋茶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解决了不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他就是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龚自明,8月1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终年56岁。
常年奔走在贫困地区的茶山
1989年,刚参加工作的龚自明进入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茶叶加工试验厂。“茶叶多在贫困山区,茶叶科研人,哪里穷,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跑。”果茶所老同志回忆说,龚自明常年奔走在恩施、五峰、夷陵、大悟、英山、竹山、罗田、巴东等20多个贫困县市区。“蹲好一个厂,树好一个牌,建好一片园,带好一个乡(镇)”。
当时五峰县仁和坪镇杨柳池村是当地有名的特困村,茶园面积不少,但茶叶加工技术比较落后。龚自明住在厂,吃在厂,做茶常常通宵达旦,一个铺,四个人轮流睡。那时他既当学生,跟老师学,又当老师,将学到的技能转教给当地茶农。
躬耕青山绿水间、服务茶农志不悔。针对五峰等高寒山区发展无性系良种难的问题,龚自明研究高寒山区无性系良种茶园快速成园技术,在全国率先实现“一年种,二年摘,三年亩产鲜叶收入过双千元”目标。如今五峰县已成为全国名茶大县。
龚自明还牵头组建“湖北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叶产业化发展新技术推广服务团队”,针对国内市场高档礼品茶滞销的严峻形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着力开发香茶、出口红绿茶,形成的技术成果迅速物化。该团队被国家部委评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团队。
产业需求就是对科研的要求
茶企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龚自明常说,产业需求就是对科研的要求,要及时解决全省各地企业遇到的技术瓶颈,助推产业发展。
针对湖北茶区重春茶、丢夏茶、荒秋茶,占全省茶叶总产量60%的鲜叶原料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的实际问题,龚自明带领团队成员研制开发高品质青砖茶、名优红茶、花香绿碎茶、优质出口茶及茶叶深加工新产品,为湖北夏秋中低档茶出路提供了新途径。
近几年是茶叶加工转型升级关键时期,龚自明牵头组织开展湖北名优绿茶、红茶、青砖茶加工连续化自动化加工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在关键技术、设备上取得重大突破,并指导企业装备名优绿茶、名优红茶自动化生产线及一线两用、一线多用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20余条,为湖北茶叶产业提档升级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龚老师经常指导企业要做‘百姓喝得起的好茶’。”湖北金果茶业董事长苏方俊说,“2020年4月23日,湖北省委书记应勇到公司调研时,对公司生产的‘百元茶’给予肯定,普通的家庭都买得起,要好好引导。
宛如良医一般,龚自明先后为湖北多家茶企“把脉开方”,指导孝感红茶业公司、湖北邓村茶业公司研制开发新产品。牵头组建了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口服务30余家茶叶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临终仍心系湖北茶产业链
“住院期间,龚自明仍然时刻心系湖北省茶产业发展。”与之共事20多年的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党委书记陈登松说,今年3月,湖北省出台《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重点打造包括茶产业在内的十大农业产业链,令龚自明振奋不已。病榻上的他,坚持参与所里承担的茶产业链相关调研,帮同事修改调研报告,提出品牌建设、借鉴新茶饮、精深加工、高效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建议。
龚自明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面对湖北茶区面积大、技术需求多、科研及科技服务任务重的实际困难,龚自明注重茶叶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传、帮、带,让团队成员在科研一线和服务“三农”的“实战”中快速成长,一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龚自明团队中的三名年轻专家已入选湖北省茶叶产业链工作专班。专家之一郑鹏程说,团队最大的心愿就是借助科技的力量融合绿色优先、生态发展理念,提升湖北茶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团队专家们将抓住湖北茶叶产业链建设机遇,精心谋划科研项目、扎实开展科技服务,助推荆楚茶香飘向更远的远方。
(资料整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