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争日,夏争时。七月,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广袤的田野绽放在长春大地。田间道路平坦整齐,大小沟渠纵横相连,一幅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画卷接连展开,这也是长春市多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志性特点。
今年长春市积极争取建设指标,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19.1万亩,总投资达16.65亿元,这一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打开了黑土地上的丰产“密码”。
2021年,长春市高标准农田累计建设面积迈入千万亩大关,提高耕地质量,改善耕作方式,增加耕种效益……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正诉说着新变化,孕育着新收获,为农业生产带来新变革。
稻田集中连片统一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通过改造,明渠灌水变地下管网,泥泞的田间路变成硬化路面;秸秆还田、绿色防控、物联网、鸭稻共生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在榆树市保寿镇红旗村,发生在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新变化让人欣喜。目前,民悦合作社已经建成600多亩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对于今年的收成,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信心十足,“粮食产量和质量大幅提高,增收不成问题!”为何底气这么足?秘密就藏在高标准农田中。
会种田转成“慧”种田
穿行在民悦合作社的农田里,一股现代农业气息扑面而来。物联网环境监测全天守候,地上有稻田鸭“巡逻”,两个好帮手代替农药、化肥,彻底免去除虫、除草环节,让高标准农田更加肥沃。
“过去春怕旱、夏怕虫、秋怕涝,冬天水稻秸秆没处收。如今土肥沃、旱能浇、涝能排、智能杀虫、绿色施肥。秋收没瘪籽儿,亩产过千斤,冬天秸秆回地里,年年丰收准没跑。”徐禹庆用一段顺口溜,将高标准农田的甜头说得头头是道。
夏至已过,水田的波纹与阳光交相辉映,藏在地下的机井是现代农业和农人智慧的结合。徐禹庆拧开阀门,只见水流顺着管网,源源不断地流向农田,水田灌溉就像打开自家水龙头一样轻松。
“农田铺上管网,地表水渠渗漏现象不复存在,灌溉效率至少提升了一倍。”改用地下管网、配备抗旱机井、土渠变地表水渠……科学灌溉,节水节肥,水稻生产更加便捷。徐禹庆告诉记者,混凝土浇筑的田间渠道走水更畅通!从前在土渠内蓄满水,最多够用3天,大部分水肥顺着渠道跑掉了。渠道经过衬砌变成地表水渠,每次蓄水可用7天,极大降低水分和肥量的流失,用肥量减少20%以上。
小账连大账,在高标准农田的作用下,从育苗到收获,水稻种植的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技术改善。去年夏天,物联网环境监测更是帮合作社避免了病害的发生,回想起当时的情况,徐禹庆记忆犹新,“幸亏农业专家通过远程监控发现合作社部分水稻有叶尖枯病的征兆,并进行了及时防治,避免了损失。水稻生长过程的数据实时监控,保证了农田的优质高产高效,让我们告别了看天吃饭。”
缺水旱地变身“汗”地
田间农事催人忙,农田建设来解忧。在公主岭市八屋镇长山堡村,农田里农业机械匀速前行,正为玉米增施叶面肥料。所经之处,土地湿润松软,水滴如同汗珠附着在每一株玉米苗上。
“粮食有水就有保障!今天又给地里浇了一遍水,打开抗旱机井连接管道,随时灌溉方便极了。”望着曾经的旱地变成了水分足量的良田,种粮大户张洪武由衷地感叹道,“高标准农田就是不一样,既好灌溉又好排涝,机械作业效率明显提升,明年我打算扩大种植面积。”
良田配良法,粮食稳增产。今年,长山堡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整村覆盖,全村1.7万亩农田全部实现高标准,有效促进小农户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为农民、村集体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带来了无限“钱”景,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高标准农田究竟“高”在哪儿?“在农田里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采取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等单一措施或综合措施。”公主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道出了其中的关键,“今年,公主岭市还计划建设村级监控中心以及3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全方位监控墒情、旱情、灾情,开展土壤墒情自动监测,并及时反映耕地土壤健康状况等动态变化。”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和耕作条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降低生产成本。“以前,农机难进,旱涝靠天,种地费时费工,土地经营少有人问津。如今,打了井、铺了路,还配套了电力设施,大型农机来去自如。”长山堡村党支部书记郝运来介绍,种地难题解决了,粮食产量也上去了,全村玉米亩产从600多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热衷于规模经营高标准农田的种粮大户越来越多。
“烧饼田”成绿色“米袋子”
“现在提倡绿色种植,我们种的粮食就放心吃吧!”眼下,水稻种植已进入田间管理期。一场细雨浇淋过后,农安县小城子乡顺民心种植专业合作社水稻基地里秧苗嫩绿可人,过去烧饼一样不规则的田块,如今横成排、竖成行。泥泞的土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塑料田埂和硬化水渠,不仅美观,更有利于秧苗管理,已成为合作社由绿色水稻升级成有机水稻的重要砝码。
在建设完成的高标准农田上,长春市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先进农机和技术,让农业生产环节化繁为简,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今年,顺民心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了1000亩的绿色水稻,实现全程农业机械化作业,统一灌溉、植保、经营,田间管理更高效。
塑料田埂占地面积较小,增加了稻田的有效种植面积,“粗略地算一下,有效种植面积增加了10%左右。”合作社负责人王东侠高兴地说,塑料埂省去了清理土埂杂草、修复土埂塌陷等工作,每亩地能节省上百元的成本。土地集中整合后,塑料田埂更方便农机进出,标准田块更适合农机耕作,合作社实现了智能化运送秧苗、肥料,生产作业效率提升了一倍。
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从“搞”标准农田到高标准农田,合作社在技术和观念上完成了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双重“转调”。不仅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还把先进管理理念、服务体系、专业人才引入乡村,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确保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作用。
“以前都是零碎地块,每块地都不到1亩。2020年,合作社规模化经营的土地被全部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在保证灌排通畅的基础上,实现耕地的规模化经营。”王东侠介绍,合作社种植的水稻已经连续两年达到绿色食品认证标准,他们也将目光投向了有机种植,眼界不再局限于产量,更要着眼于品质。
相关链接
什么是高标准农田?
与传统常见的水田、旱田相比,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2011年-2018年长春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历程
长春市共建设高标准农田914万亩,各级财政总投入79.6亿元。
2019年长春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76.2万亩,总投资10.05亿元。目前,项目已完成98.5%以上,正在进行收尾工作。
2020年长春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70.9万亩,总投资9.3亿元。目前,已陆续组织进场开工建设。长春市主动顺应机构改革后农田建设管理,对现行重要政策文件全面系统梳理,编制《长春市农田建设管理文件汇编》,并下发各县(市)区,确保工作推进有遵循有抓手有依据。
(资料整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