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起,每年秋分是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第一年。打开甘肃省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甘肃农信”)的微信公众号进入“甘味·丰收节”活动甘肃专场首页,映入眼帘是琳琅满目的商品,“甘肃雪原苹果红富士”“古浪红枸杞”“平凉红牛旭康卤牛腱39.8/168g” ……
汇本地好物,聚各地特色。这是甘肃农信助力乡村振兴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以线上活动形式助力“甘味”品牌的第一年。
近年来,甘肃农信紧盯以“牛羊菜果薯药”为主的区位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支持全省绿色、有机、地标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扶持培育了“高原夏菜”“爽口源百合”“花牛苹果”“平凉金果”“定西马铃薯”“岷县当归”等51个“三品一标”“甘味”品牌,贷款余额12.24亿元,让更多的“甘味”由小产品发展为大产业。
电商助力 “甘味”走俏
“这里选购的农产品货真价实,很划算。”9月19日,兰州市民胡晓霞在甘肃农信的微信公众号“甘味·丰收节”活动页面购买了2袋庆阳陇象黑木耳,3袋平凉红牛旭康卤牛腱,一瓶古浪古漠洋槐蜜。
胡晓霞在兰州某企业做财务工作,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她对特色农产品有着特别的感情。她说,前不久朋友给她推荐了甘肃农信“甘味·丰收节”线上带货活动,只要有时间她都到活动页面逛逛,挑选一些各地土特产自己食用或馈赠朋友。
据介绍,本次活动是由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北京农商银行、山西农村信用社、湖北农村信用社、云南农村信用社、贵州农村信用社等十家省级农信携手联动、共同发起的消费主力乡村振兴活动。在甘肃农信的微信公众号“甘味·丰收节”活动页面的 “消费助力乡村振兴” 版块中记者看到,产品分项很细。其中在分类专区,多省联盟、粮油米面、休闲零食、日用百货等货品齐全,随点随选,购买便捷;在地域专区,县域特色馆时时更新且价格实惠,甘肃馆、广西馆、湖北馆、内蒙古馆、云南馆等一目了然,方便消费者淘选中意的“甘货”“甘味”。
事实上,这是甘肃农信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自2017年8月以来,甘肃农信有76家行社承担脱贫攻坚对口帮扶任务,认真落实驻村帮扶工作。截至2020年末,共派出帮扶干部915人,投入帮扶资金4111.03万元,捐款捐物789.41万元,助力宕昌县新寨乡等125个对口帮扶村如期脱贫。
消费扶贫作为一种“造血式”和“双赢式”的可持续性扶贫方式,是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如何把季节性农副产品销售出去,成为当下乡村振兴、惠农利企的一个新话题。
多年来,甘肃农信将“惠农利企、助力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基础上,制定印发了《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消费扶贫实施方案》,并下发详细的《消费扶贫产品名录》,专门加大对口帮扶贫困县的扶贫产品消费力度,将帮扶贫困县特色农副产品和“三类对象”种养殖产品纳入《甘肃省农村信用社消费扶贫产品目录》,引导全系统建立长期采购机制。
期间,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积极购置扶贫产品,带动全系统员工参与消费扶贫。同时和各基层行社在机关食堂和营业网点共设置了200个消费扶贫专柜,为系统内外群众提供贫困县农特产品,汇聚社会力量共同开展消费扶贫。并携手省外相关行社做消费扶贫的助力者,通过与天津、福建、厦门、青岛等省市农信社的通力协作拓宽销售渠道,截至目前,累计采购肉类产品3303斤、花椒4281斤、香菇2366斤、木耳4435斤、菜籽油18880斤、燕麦榛子3776斤、粉条5664斤、灰枣5664斤、百花蜜23326瓶、归灵养生液200件、黄芪养生茶176盒等。
“当下,来自陇原各地的优质特色农副产品,正通过该平台源源不断地进入千家万户,有力地助推了我省经济发展。”省联社相关负责人说。
金融赋能“甘味”成长
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近年来,甘肃农信坚持把支持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承接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主攻全省“牛羊菜果薯药”特色产业、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十大绿色生态产业三大阵地,聚焦龙头引领、主体带动,大力投放“富民产业贷”专属信贷产品,支持“一县一产,一乡一品”产业发展,支持“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农产品发展壮大。
据了解,为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助力全省乡村振兴的核心作用,甘肃农信“富民产业贷”降低了客户准入门槛,将传统产品的客户信用评级A级准入标准降为BBB级,使大部分产业经营客户享受信贷支持。大力推行“见贷即保”“见保即贷”业务合作模式,“先担保、后抵押”贷款发放模式,以强有力的措施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着力增强企业扶贫带动能力。截至8月末,全省“牛羊菜果薯药”贷款590.16亿元,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贷款97.72亿元、绿色生态产业贷款122.01亿元、现代种业贷款93.44亿元。扶持培育了51个“三品一标”“甘味”品牌,占首批“甘味”品牌名录三分之一以上,贷款余额达12.24亿元。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乡村振兴的逐步落地,三农市场呈现出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新业态,原有的服务模式不能满足三农市场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为此,甘肃农信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以信贷资金为纽带,把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有机联结起来。围绕核心龙头企业,对供应链中所有的企业和农户进行统一授信,通过应收账款、存货订单质押等方式发放贷款。龙头企业侧重于技术研发培训和市场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侧重于为龙头企业“代种代养”,龙头企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种养的农产品保底收购或者支付“代种养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入股的农户分红,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利益传导,促进农户稳定增收。
省联社相关负责人说,自2019年以来,通过拓展供应链金融,全省大力推广“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投放贷款10亿元,支持了3户省级龙头企业、26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3家家庭农场、吸收了3万多农户入股合作社,形成了3条以龙头企业统一购销的马铃薯、肉牛、百合供应链,累计吸纳了10多万农民就近务工,每年人均增收1460元。
强化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陇原人民美好生活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是甘肃农信系统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根本遵循。
甘肃农信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系列专属信贷产品,千方百计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的问题,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强做大提质增效。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差造成的融资难问题,量身打造了“兴陇合作贷”专属信贷产品,引入政府、省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共同构建“风险补偿+担保”的风险分担机制,按照“看质量不看规模、看带头人品德信誉、看可持续发展经营”的原则,建立不同于一般企业、独立的评级体系和授信模型,只要是内部管理规范、有发展前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均可获得授信支持。
紧密围绕祁连山生态保护实施的移民搬迁工程、“8·12”灾后重建的住房重建工程,坚持银政联动,主动作为,及时研发推广期限长、利率低、手续简便的“农户安居贷”信贷产品,率先在张掖市民乐县打响第一枪,着力突出“小信贷、助民生、大作为”的发展导向,加快该产品向张掖甘州、武威凉州、酒泉肃州、陇南各县(区)农村人居工程建设的延伸辐射,有力为生态移民搬迁、受灾群众住房重建及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金融支持。
“十四五”期间,甘肃农信将继续紧紧围绕全省特色产业发展,以构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为主线,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制为着力点,投放1000亿元贷款支持乡村振兴,助力全省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其中投放200亿元支持“甘味”品牌建设,支持更多的“甘味”由小产品发展为大产业。
同时,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带动、绿色转型、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支点,不断创新惠农兴企、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机制、新模式,大力践行普惠金融,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三农发展的质效,倾力推动各项业务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乡村振兴贷”系列信贷产品,加大信贷支农支小力度,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构建“1+2+6+N”的工作体系,争做我省乡村振兴金融排头兵,力争成为我省“乡村振兴主办银行”。
(材料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