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农业百科> 三农热文> 正文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

发布时间:2021-09-10 来源:农伞网

机器代替人力 提高生产效率

  白露时节,秋意渐盛。在明光市苏巷镇戴巷村,却看不到秋天的影子。1.5万亩高标准农田,整齐连片,郁郁葱葱,在阳光下绿得晃眼。8月31日上午,种植大户周学华来到自家田间,熟练地操作起两台植保无人机。

  “几百亩地,一天就能喷洒完。”周学华自豪地说,从2017年开始,他以每亩500元价格,从当地村民手中流转了400多亩地,只由夫妻二人管护。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改造,目前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从播种到施肥、打药,再到收割,使用植保无人机、旋耕播种机等机器,代替人力。

  机械化耕作的前提是土地连片和设施完备。“村里三年前可不是这样。那时一亩地分为好几块田,到了该排灌的时候,进水没渠、排水没沟,只能漫灌,而且每块田的灌溉需求不同,很是麻烦。有的田边没有大路,播种、收割的机器不方便进田。”戴巷村党总支书记曹士楼介绍,现在,土地集中交给了种植大户,每个大户至少有300亩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下,灌溉渠修好了,能灌能排,再也不用担心。道路硬化了,农业机械可以直接下田,田里再看不到弯腰的农民。“我家的15亩地也流转出去了,不种地还能有收益!眼看着全村都在机械化种植,效率高、效果好,亩产量也在增加,我心里别提多甜了!”曹士楼说。

  在明光市蒋集镇蒋岗村,同样的万亩高标准农田中,饱满的稻穗低垂,这里的水稻已接近成熟,9月底就可收割。稻田黄绿相间,一眼望不到头,田里点缀着几座小桥和亭子,交相辉映。据了解,今年4月,四川广元农发集团定远分公司流转了村集体整合的1万多亩地,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现在你们看到的,是我们种植的第一季第一产水稻,预计亩产量能达到750公斤。”该公司负责人吴敬善笑着介绍,“我们接下来还要打造观光农业,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水稻收割完成后,将种上万亩油菜,等来年春天,油菜花、小桥、流水,吸引游客观光。”

  目前,滁州市已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544.2万亩,占耕地面积54.9%,2021年建设任务量全省第一。“近年来,市里充分考虑土地规模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等需求,集中土地,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优先建设通田到地末级灌溉渠道、机耕生产道路等设施,引导农田‘宜机化’改造。”滁州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王晋说,此外,滁州市还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推进农田建设与村庄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拓展农村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功能。

  “互联网+农业” 精准管护农田

  万物互联的时代,物联网技术让高标准农田大放异彩。

  在天长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农田“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智慧农业指挥调度中心内,大屏上展示着智慧农业的运行后台,平台板块包括水稻和芡实精准生产管理、农产品网上展厅等9个板块。经工作人员操作,记者看到产业园内高标准农田作物的实时生产情况。“目前,产业园已经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其中,95%农田全面使用物联网监控技术。”天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叶恒田介绍,2019年开始智能化建设,在高标准农田基础上,通过物联网设备,可以实时采集水稻、芡实生产的关键数据。

  在产区农田一角,记者看到一台远程农田自控闸门设备。“打开手机软件,可实时看到稻田里的水深。只要点一下,就能远程控制闸门开关。”叶恒田告诉记者,土壤墒情也能及时监测,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在手机上还能看到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等数据。“以前仅凭经验种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哪块田缺水了,是否要追肥,虫害情况怎么样,在手机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叶恒田说。

  在叶恒田眼里,高标准农田不仅是修路挖渠,更是利用现代化智能设备和先进技术,让生产方式和产品质量都达到高标准水平。据他介绍,天长市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20万亩农田,通过“田、路、水、电、网”的综合开发,已建成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的智慧化高标准农田。

  芜湖市三山经开区峨桥镇浮山村的种植大户桂万发也感触颇深。“我种了几十年的田,一直认为这是体力活,现在的高标准农田,居然能实现全程无人化,种田变成了技术活!”桂万发告诉记者,改造完成后,亩产量提升了14%,大米品质得到提升,价格也卖得更高了。

  近年来,芜湖市探索打造“高标准农田+特色产业”,发展智慧农业。配套建设田、土、水、路等工程,同步建设田间智能设施,通过对水稻生产全过程信息感知、定量决策、精准投入和智能作业等手段,实现高品质农产品输出。

  粮食品质提升,进一步推动品牌建设。“三山经开区利用长江中下游‘鱼米之乡’地域优势,立足优质稻米生产,结合‘芜湖大米’品牌打造,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和‘芜湖大米’基地建设紧密挂钩。”芜湖市三山经开区农村发展局局长马斌介绍,2020年以来,全市建设高标准优质大米原粮生产示范基地15万亩,亩均较常规水稻增效330元。

  基础设施升级 发展绿色农业

  在芜湖市湾沚区六郎镇政和村,润程家庭农场的高标准农田与别的地方不同,田里看不到用于排灌的明渠。农场负责人周能为今年50岁,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我利用高标准农田改造这个机会,把所有农田明渠排灌改为暗管排灌,用无压管网灌溉农田,可以节约不少水资源。而且,暗管能减少水土流失,优化农田的生态环境。”周能为说。

  暗管灌溉实施后,周能为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以其为基础,结合村里农厕粪污集中收储项目,以有机肥料替代了化学肥料。“粪污是最好的原生态肥料,将粪污用到农业生产中,就是变废为宝。”周能为告诉记者,家庭农场利用智能水肥一体机,将加入微量元素的粪污与清水配比,通过暗管排向各个田口,只需在手机App操作,就可完成600余亩高标准农田的灌溉和追肥工作。“这个系统还能实时监测气温、风力、农田含水量以及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我可以根据提示,对水量、肥量精准调节。”

  改善高标准农田生产条件,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很关键。“我们鼓励种植大户减量施用农药化肥、利用种养废弃物,采取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方法,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芜湖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钱扬贵介绍,六郎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润程家庭农场、戴二保家庭农场两个家庭农场粪污设施,可将周边5000余户农户家庭粪污资源用于农田耕种肥料,不仅解决了农村卫生厕所粪污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减少农业生产化肥用量,方便农业机械作业,推动了绿色农业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推广和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省农业农村厅综合开发局综合处处长王猛介绍,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50万亩,占耕地面积56.1%。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平均亩产增加100斤以上,为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粮食生产“17连丰”作出了积极贡献。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出350元。

(资料整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