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农业百科> 三农热文> 正文

乡村振兴 稼穑之路——昆明市-中国农业大学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研究生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1-08-24 来源:农伞网

前不久,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雁塔村民委员会为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李佟劼、张一珂、胡良宇、陈枫、刘浩然、丁悦、刘懿锋等7名博士研究生颁发了花巷雁塔“新村民”聘书。这一场“新村民”聘任活动背后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驻雁塔村博士生团队助力乡村振兴阶段性工作的缩影。

2019年,中国农业大学和云南省昆明市签订了乡村振兴政校合作共建协议,决定在昆明市安宁市雁塔村等六个村庄开展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建设实验。中国农业大学也组建了以李小云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工作团队,唐丽霞教授负责对接安宁市雁塔村的乡村振兴工作。自昆明市—中国农业大学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合作共建框架协议签订以来,一支博士生团队从2019年12月就来到安宁雁塔村,至今已经服务实验村建设20个月,累积20余人次到达村庄,为实验村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深度调查研究  把握村情民情

早在2019年12月,导师工作团队已就研究团队组建、成员分工、基线调研计划和研究生调研培训等方面工作进行了部署。疫情之下,雁塔实验村博士生团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预定的工作计划和设计方案开展着各项工作。2020年5月至8月,博士生团队开始进行实验村基线调研工作,按照范围涵盖六个实验村内30%以上的农户的要求,李佟劼、张一珂和刘诗梦利用农户早晨和晚上的农闲时间,访谈120余户农户,解雁塔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基本情况,村庄发展优势与挑战、所需的外部支持,近年来村庄发展的相关政策,村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和期待等具体情况。并在基线调研过程中,和村里农户逐渐熟络起来,并对雁塔村的村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除了基线调研,驻村博士生团队还通过对县街街道相关部门的访谈,以及对村庄层面的关键人物访谈、个体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全面了解雁塔村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治理、基础设施的历史与现状。 2018级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李佟劼、张一珂表示:“对六个实验村开展深度调查研究,并非只是为了完成基线调研任务,我们都带着各自在日常科研中的疑惑与思考来到昆明,希望能在实地调研中寻找答案,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参与项目过程 投身乡村振兴

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主要围绕“产业增值收益留村哺农机制、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村政服务体系和乡村善治机制、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处置盘活机制、新农人新乡贤新村民培育机制、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组织动员机制”等八个方面开展(简称“八大机制”),雁塔实验村也针对具体村情,结合实际制定出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区建设工作方案,并明确了具体实施细节。

在乡村振兴建设初期,驻村博士生团队每周五上午参与雁塔村乡村振兴实验建设工作推进会,参与街道、村委会、小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本周总结工作,并制定下周工作计划。除此之外,博士生团队还会参加村内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听取村民们对实验工作推进的看法和态度,向村民们介绍和解释实验村建设工作,与村内的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一起讨论方案,参与到实验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中来。根据“八大机制”的建设目标,博士生团队也各自分工从学科和专业出发,从基础工作做起,帮助雁塔探索自己的“八大机制”。雁塔村成立“安宁花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后,博士生团队参与商铺招商评选工作,对意向商户进行评选;和护林防火员一起上云龙山查看消防情况;与村内的干部一起进田地,丈量农田面积,为下一步建设田园综合体做准备;与村庄花鼓队嬢嬢们交流,帮助他们修改表演剧本,让传统民俗文化焕发生机;同村民交流,了解雁塔历史故事和老宅的建筑工艺,为传统民居建筑工艺传承积累素材;同驻村工作队员一道走访村庄,摸排闲置宅基地情况,为村庄后续升级改造和壮大集体经济打下了基础;参与雁塔乡村CEO招聘活动,为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探索新途径;帮助村庄广播站建设,录制实验村建设宣传广播,让村民们真正了解并参与“花巷雁塔”建设中来……

2020级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刘浩然、丁悦表示:“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是引入城市‘人才’、‘市场’、‘管理’三大动能来撬动村庄发展。随着实验进程的推进,村庄内在运行的八大机制逐步成型。我们为村庄的巨大变化而高兴,更为自己能参与到这样的工作而自豪。”

挖掘历史文化 讲好村庄故事

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村都具有自身不同的文化特色,博士生团队在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开发与保护方面都付出了努力,配合当地做好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工作。由于历史原因,雁塔村并没有梳理自己的村庄发展历史,博士生团队走访了村内的高龄老人,并翻阅街道县志完成了对雁塔村历史起源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雁塔村的对外宣传的中英文村情介绍。

立足于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的特色,博士生团队通过走访村内包括赵家大院、董家大院等10多栋民居,了解土夯墙面的建设步骤,总结梳理滇中地区“一颗印”民居特色;为主要民居撰写“老宅故事”,呈现房屋所有家族历史变迁,让民居成为“会说话”的历史放映机,为后续充分保护和开发村庄丰富的文化积淀打下基础。为了探寻雁塔村民族迁徙的历史,博士生团队前往村后马氏始祖夫妇墓认真研读碑文;翻阅村内保留的报纸和书籍,梳理雁塔村土地制度变迁情况;分析村庄历年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形成了《安宁雁塔村社会经济报告》。

除了历史文化外,博士生团队为讲好雁塔故事还不断挖掘民间故事和民俗文化。调研得知,为避免道路狭窄导致消防车无法及时救援,现在雁塔村村民在翻盖房子时都会主动让出1.5-3米,博士生团队将这一故事丰富为“雁塔六尺巷”并发布在“花巷雁塔”微信公众号上,已经累积阅读量500余次。发扬雁塔花鼓这一民俗文化,团队成员来到创作者家与花鼓队员一起研读新剧本,并拍摄舞蹈小视频,保存传统民俗文化影像。2019级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胡良宇、陈枫表示:“雁塔通过挖掘、保护和转化等手段,在传承和保护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将打造景观与营造舒适感相结合,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性相结合,用文化滋养村庄,让乡村承载历史,以文化的力量为乡村的发展赋予新动能。”

宣传当地特色 打造品牌效应

作为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雁塔村根据村内自然形成不同的巷道,老宅分布其间,空间布局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特点,形成“花巷雁塔”的发展定位。而雁塔村有有着种植安宁红梨的传统,“花巷+红梨”成为雁塔的新特色。

为了更好的对外宣传,突出“花巷雁塔”的品牌,博士生团队在2020年6月开始建设并运营,“花巷雁塔”微信公众号。6月5日,推出第一篇微信公众号推文。至今微信公众号共72篇原创文章,内容涉及村庄新闻、招聘信息、文化活动等,拥有“雁塔纪实”、“印象雁塔”等模块,已经成为雁塔村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在公众号建设过程中,为了扩大“花巷雁塔”宣传力度,博士生团队立足雁塔传统民居的风格优势,自发购买服饰拍摄雁塔古风照片,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为助力红梨节开幕,团队成员拍摄红梨采摘视频,推文阅读量达到2000余次,发挥了积极的宣传效果。2019级、2020级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刘诗梦、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刘懿锋谈到:“我们结合自身掌握的新媒体运营技能,协助当地基层干部、驻村工作队开展实验村的对外宣传工作,不仅要结合当地特色,拓展宣传渠道,更要打造品牌效应。”

在花巷建设方面,博士生团队根据建设目标与基层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一起打造花卉景观文化,将花巷规划成为吸引游客的名片式景观。结合在雁塔村调研了解到的村庄需求,基于前期资料收集过程中对当地情况的掌握,为花巷雁塔打造“凝聚雁塔精神、讲好雁塔故事”的差异化导览方案,包括:2条差异化导览路线规划、2份差异化导览介绍词、1张“花巷雁塔”手绘导览图。除此之外,博士生团队还为村庄设计个性化logo,制作帆布包和T恤衫便于统一对外宣传;帮助雁塔咖啡店书写文案和咖啡制作,“花巷雁塔”品牌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克服生活困难 积极投身村庄建设

为了更好地服务雁塔村的乡村建设,博士生团队在雁塔村租住了一栋民居,这样既节省了调研地往返时间,也可以更便捷的参与村庄建设和村内各项活动。工作日白天队员们按照计划有序开展调研工作,晚上去街头巷尾和大爹、嬢嬢们谈天说地;中午去村委会吃食堂,晚上自己开火做饭……虽然调研顺利推进,但在生活上还是遇到过一些困难。

首先,语言方面。由于大部分队员都是北方人且第一次来雁塔,大家对云南本地方言还是存在听力和理解困难的,调研初期,只能设置一名队员专门进行翻译工作,工作进度较为缓慢。伴随着同学们入村时间的增加,大家都逐渐熟悉了方言腔调,工作效率直线提升。其次,气候方面。虽然是在“春城昆明”,但夏天雨季的连绵、冬天潮湿的气候条件让队员们措手不及,连绵的阴雨天导致太阳能水温不足,冬季潮湿的环境让温度更加寒冷。来自北方的队员们努力克服气候条件带来的身体不适,保证调研顺利进行。最后,令队员们最困扰的就是村里蚊虫太多。一到夏天,每个队员都会被跳蚤等虫子叮到。一觉醒来,小腿会格外瘙痒,鼓起十几处红肿的硬包,无论用什么药膏涂抹都要持续瘙痒一周以上。洗衣服晒衣服、喷杀虫剂、开紫外线灯,各种招式齐上阵,蚊虫叮咬也成为了调研小插曲。

虽然有这些小问题,但队员们还是努力克服,将服务雁塔村乡村振兴建设放在第一位。驻村调研,让同学们厨艺大增,掌握了各种生活小技巧,队员们之间的友谊也深厚起来,成为了一个“雁塔小家庭”。

乡村振兴,青春建功。不只是是安宁市雁塔村,昆明市呈贡区万溪冲村、晋宁区福安村、富民县石桥村、石林县雨美堵村和宜良县麦地冲村都有着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小队的身影,他们都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农林学科优势,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青春,做好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资料整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