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苗寨看西江。正是三月阳春季节,贵州省雷山县西江苗寨里照例是游人如织。
“现在西江千户苗寨70%以上的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农民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不到两千元增长到2021年的2.3万余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1万余元以上。”西江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工委书记李军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说。
作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的西江苗寨是全县旅游发展的龙头,头昂身动,雷山县以苗族文化带动的全域乡村旅游近年来直接或间接带动3.3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脱贫,被列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成为贵州省唯一入选联合国“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的县,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新路子。
“乡村旅游+全域布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
苗山逶迤看主峰。按照“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区域管理”和“全域旅游化、全县景区化”要求,雷山县成立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的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多规合一”统筹推进旅游开发和脱贫攻坚,打造“大西江苗寨群文化旅游圈”、“环雷公山生态旅游圈”、“苗疆走廊乡村旅游圈”,把全县68个国家传统村落和100多个苗寨串联起来,统筹规划建设,建设一批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驿站和自驾游营地,坚持星级酒店和精品民宿同步推进,建成4星级以上酒店4家,精品民宿、农家乐600余家,可接待游客床位数22600多张,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基层示范试点建设”为抓手,实现处处是景、随地可游,推动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持续井喷。2019年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省级评估,旅游业对全县GDP贡献率达41.5%,辐射带动超过1万户建档立卡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乡村旅游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和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雷山县全县植被覆盖率达94%,森林覆盖率达72.75%,是首批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和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全县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2%,共有350多座苗寨,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国家传统村落密度最大的县。谈到发展思路,雷山县政府县长游美昆解读认为:“乡村旅游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雷山县结合县域实际,依托绿色生态和民族文化这两个‘宝贝’,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好路径,村寨兴则全县兴,全域旅游就是一个走新路开新局衔接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全程抓手。”
“乡村旅游+全产业融合”:打造多业共赢产业生态集群
全域旅游为面,乡村旅游为点,产业融合为线。如果说全域旅游就是一幅俯瞰县域经济发展的磅礴写意画,那么产业融合就是雷山县精致描绘乡村旅游的细腻工笔画。
走进西江镇麻料村脱贫户潘寅学的茶坡,只见春树绽绿,茶叶新发,一片怡人春景入怀来。潘寅学算了一笔账: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家种了4亩茶园,养了3头黑毛猪,加上打工收入,去年收入三万多。
潘寅学只是全县农民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雷山县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组织方式和因户施策、先建后补政策,围绕乡村旅游做农旅融合的“山地文章”,稳定实现常住人口中的农民人均1.5亩茶、半亩药、一亩菜(菌)、一头猪,持续带动2.3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工旅融合补短板,雷山县围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工业,从旅游、农业中抓出工业来,以茶叶为主的特色食品加工业、以银饰刺绣为主的旅游商品加工业达2040户,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1100余户脱贫户通过就近就业实现增收稳定脱贫
城旅融合提品位,按照“建筑风格民族化、内部设施现代化、居住条件人性化”的要求,雷山县推进城镇景区化,积极打造“西江—县城—大塘”特色城镇旅游带,让原生态和现代化巧妙融合,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西江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按照旅游小镇理念来打造,配套建设茶叶一条街、旅游商品一条街、苗族特色饮食一条街,引进“扶贫车间”28家,解决就业岗位1200多个,吸纳就近就地就业574人;文旅融合显特色,精心打造了《蝴蝶妈妈》《美丽西江》等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剧目,全国首部苗族题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西江盛典》正式演出,向世人呈现多姿多彩苗族文化的盛宴。
数旅融合添活力。雷山县围绕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大数据,建成了西江景区智慧旅游系统,探索创新景区“大数据+全民共治”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全域旅游生态圈打下坚实基础,给旅游插上了大数据的“翅膀”,直接和间接带动创业就业2000余人。
康旅融合增内涵,雷山县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旅游发展的根基,雷山成功列入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入选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培育壮大以休闲养生、徒步探险、户外体育等为重点的旅游产业,打造全国知名健康养生基地,促进大健康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乡村旅游+共建共享”:持续带动脱贫群众参与和分享旅游发展红利
一人富不是富,一时富不是一世富。
巩固脱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持续发力,雷山县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引领作用,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业态发展联动,积极鼓励和引导景区景点周边群众直接经营餐饮住宿,管理停车场,开办农事体验和旅游项目,出售农副产品和旅游商品,出租房屋等自有资产,共享旅游发展成果。西江景区直接带动景区群众就业2000余人,70%以上的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有48户村民成为百万元户。
就业服务带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雷山县优先吸纳当地建档立卡劳动力到旅游企业和景区景点就业。西江景区无偿提供436个摊位、800多个服务岗位给景区失地农民、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村民经营,其中建档立卡人口320人,累计吸纳周边村寨群众2800余人到景区内务工。郎德景区吸纳700余人就业创业,带动40余户150余人脱贫。
利益共享驱动。据了解,西江景区每年从门票总收入中提取18%作为民族文化保护资金,对景区民房保护完好的农户进行奖励,2020年民族文化保护分红894万元。郎德苗寨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共享机制,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每人参加表演各记工分一次,户均年增收达8000余元;产品供给拉动,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引导当地群众有针对性地发展蔬菜、黑毛猪等特色种养业,并以“景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进行产销衔接。西江商会组织周边各村寨农产品无缝对接景区农家乐,带动周边村寨发展规模种养殖基地22家,家庭农场154家,其中建档立卡户53户。成立了西江景区电子商务旗舰店,辐射带动了周边村寨580多户建档立卡户发展茶叶种植、银饰刺绣加工等产业,带动2230余名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发展民族文化乡村旅游业是民族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好平台’,又是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好路子’、‘大舞台’。雷山县要千方百计把‘乡村旅游+’做好,衍生更多业态,培育更多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一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雷山县县委书记杨锦春说。
(资料整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