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农业百科> 农业金融> 正文

金融如何在乡村振兴中 发挥更大作用

发布时间:2022-03-21 来源:农伞网

 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商业银行积极探索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之路,将自己的特色和业务优势与农村、农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切实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但由于缺少先行经验以及各地农业、农村情况的差异性,金融机构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中仍面临较多问题。

  乡村经济与人文基础薄弱。第一,基础设施落后,农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对于大多数乡村来说,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刚刚实现脱贫的乡村,其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落后,农业生产模式主要集中于家庭作坊式种植,这使农业生产的模式很难形成集中化、规模化,无法有效地支持地区农业生产。第二,制度建设落后,农业经营主体不规范。现阶段的农村生产还不具有公司制的财务会计制度,不具有健全的数据信息,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收入主要是分发给家庭和个人,这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准确地了解其真实的风险状况,从而影响信贷的发放。第三,经济基础较落后,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相较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生活支出主要集中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消费,使得农村居民难以提高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认知,从而造成对保险、财富管理等金融产品需求的缺乏。第四,人文基础较薄弱,发展需求较低。农村经济与自然条件的落后造成了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的外流,这造成了乡村人才的流失,而留守的村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对进一步发展高经济价值的现代化农业的意识不足,需求较低。

  金融产品与服务种类单一。农业生产具有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等特点,因此,金融机构对服务农村金融需求的积极性不高,金融机构创新“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意愿不够强烈,现有金融产品与服务无法有效对接现阶段的“三农”金融服务需求,业务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未能有效满足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需求。一些农村居民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不能很好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另外,一些非正规融资服务由于审核流程简单、进入门槛低等特点,往往会有更高的接受度。

  风险管控的手段有待创新。各大商业银行普遍认为农村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一方面,农村居民的土地属性,加之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使得农民很难通过将自己所拥有的宅基地和土地作为抵押物作为贷款的担保,而除了土地之外,农村居民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又普遍较少,从而大多数农户的农业贷款缺少实物担保。另一方面,即使少数银行机构开办存单质押业务,但大多要求质押的存单为本机构开立,无形中也提高了农户贷款的准入门槛,使得银行机构农业贷款的信贷风险管控缺少了一个有效的分担。

  针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所面临的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加大涉农领域信贷投放力度。第一,聚焦于农业发展,优先支持涉农领域信贷投放。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类制定差异化金融服务方案和授信策略,提高授信审批效率,优先涉农领域授信投放,培育扶持“三农”经济主体快速成长。第二,聚焦重点领域,优先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精准把握农村特别是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和稳产保供,丰富金融产品,开发针对性强、可持续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大对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产业融合与绿色发展。第三,聚焦县域经济,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基建投入。主动对接能够带动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供水供电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教育质量改善等民生领域基建投入项目,由传统的粮食保障与农产品供给支持向体现经济价值和区域特色的地方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副产品销售领域转变。

  二是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改善“三农”服务质效。第一,加速涉农场景建设,推动金融产品向农村覆盖延伸。针对农业生产不同环节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上下游涉农、小微企业与农户配套制定一揽子综合化金融方案;鼓励研发灵活适配型新产品,推进涉农小额信贷、助学贷款等特色产品服务,稳妥推进中期流贷、无本续贷在涉农领域试点应用;鼓励以融资租赁方式解决涉农企业资金不足问题,推动抵押贷款创新;树立“科技兴农”发展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打破物理网点局限,为乡村产业发展营造优质服务体验。第二,加大普惠信贷投放力度,提升“三农”领域金融服务质效。加大农业农村基建投资的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与农村普惠贷款利率优惠力度,增加农业普惠贷款的首贷和信用贷占比,发挥线上金融平台的资源优势,助力农村金融服务发展。

  三是保持乡村振兴战略定力,稳步提升涉农资产质量。第一,突出发展导向,稳步提升涉农资产抗压防风险能力。加强新增贷款合规管理,积极推进因疫受灾农户及小微企业风险化解、贷款风险压降、不良核销等相关工作,稳定提升涉农业务资产质量。第二,严格信贷管理,不断提升风险防控与风险处置能力。坚持市场化运作与合规经营理念,严格落实授信风险管理措施;重点防范信贷产品过度同质化竞争和授信过程中不合规行为,不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和风险处置能力。


(资料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