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农业百科> 农业行情> 正文

乡村振兴最强抓手

发布时间:2021-12-28 来源:农伞网

       从西宁市区出发,沿着盘山公路一直往南走,所到之处现代农业园区星罗棋布,美丽乡村俯拾皆是。全市917个行政村,其中611个是美丽乡村,占比高达70%。从城中区总寨镇莫家沟村到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从湟源县东峡乡响河村到大通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乡村振兴正由点及面,全面开花,取得了丰硕成果。市县乡村干部喜上眉梢,都在由衷赞扬市委在今年2月26日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推出的三乡工程——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这是今年我们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最强抓手!”

  611个乡村华丽蜕变

  城中区总寨镇莫家沟村,离西宁市区只有12公里,这里风光秀丽,被人们称之为“西宁后花园”,然而长期以来却“养在深闺人未识”。

  今年以来,莫家沟村依托“三乡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游,“莫家沟山庄”一炮打响。据山庄负责人介绍,这里原来是一所小学,撤并后一直处于闲置状态。“莫家沟山庄开业后,很多村民来这里打工,村集体经济破零。”

  走在村里,路两边的垂柳、桃树、沙枣树等植物一应俱全,村子被打扫得十分干净,“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村民生意越来越好。”从最初的一家农家院到现在的十几家,村民在乡村游中看到了希望。

  村民文菊莲说:“下乡的市民越来越多,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都能照顾上,日子别提有多美!”

  在大通县朔北藏族乡代同庄村路边,一座青稞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园格外引人注意,这里以青稞为原料,研发出的青稞米、青稞麻花、青稞糌粑饼、青稞鲜面等系列产品受到追捧。

  代同庄村也因此成为一个“驿站”,来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谁都没想到,我们代同庄村人能吃上旅游饭。”村民感慨道。

  记者采访中同时发现,西宁大多数乡村的华丽蜕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兴乡。

  青海可可西里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公司已经与朔北藏族乡、向化藏族乡的600余户农户签订了收购协议,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5元的价格收购青稞,并解决了6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青海大宋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大通、湟源、湟中等地的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及贫困户签订油菜籽收购协议,建立油菜籽种植基地15.6万亩,在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的同时,解决了周边120多人的就业问题。

  这些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西宁,像莫家沟村、代同庄村这样吃旅游饭的乡村随处可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三乡工程”的不断持续推进,乡村变景区、农民变导游、民房变民宿,一个个小山村蝶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民俗旅游“网红打卡地”。西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如今,611个美丽乡村华丽蜕变,每逢节假日人气爆满、一桌难求。

  西宁城乡携手深度共融

  乡村旅游在西宁已呈星火燎原之势。截至9月底,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9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4%、16.3%。

  据西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打造湟中西纳川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大通朔北乡窎沟民俗文化乡村旅游、湟源历史文化乡村旅游等7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湟中区云谷川“印象小镇”、湟源县河湟民宿“日月山下二十四庄廓”、大通县“十里塘坊”等特色品牌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吸引了更多市民下乡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靠什么?

  “三乡工程”成为西宁城乡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以城带乡,以乡活城,城乡融合,只有这样,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西宁通过实施“三乡工程”,“市民下乡”在集聚农村资源禀赋,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实现城乡互联互补,促进农村进一步“活”起来;“能人回乡”在挖掘农村资源潜力,提升农村土地产出、劳动个体产出,实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带领农民进一步“富”起来;“企业兴乡”在联通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推动农业进一步“强”起来。

  看好农村发展前景,许多年轻人选择了回乡创业。如今,行走在村里,年轻人的面孔越来越多,农村的发展已经起势,未来还会有更多能人返乡、企业兴乡。

  采访中,很多村民表示,“三乡工程”实施后,农村越来越成为大家向往的地方。市政协副主席刘海云说,“三乡工程”已经展示出巨大的潜能与空间、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作为全市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载体和有效抓手,已然成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一张美好而亮丽的“名片”。从“三乡工程”中尝到甜头的市县乡村的干部都说:“今年才开始推进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大家很振奋。明年我们将总结经验,准备大干一场,使西宁乡村振兴取得新的突破。”

(材料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