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日报记者获悉,针对农村建卡贫困户中的失能人员,奉节在全国率先采取集中供养方式解决失能贫困家庭扶贫脱贫问题。目前,已投资2600万元建设永乐、吐祥、草堂三个养护中心,入住531位失能人员,释放797个家庭劳动力,这些贫困家庭每年增收2300万余元。
如何攻下 这最难啃的“硬骨头”?
据统计,残疾人贫困发生率比一般人口贫困发生率高出两倍以上。由此,农村贫困残疾人是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群体,是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和“硬骨头”。资料显示,在国家级贫困县奉节,失能贫困人员达948户1013人,因残致贫比例超51%,因病致贫比例达12.3%。
深入调研后,奉节县探索出一条脱贫攻坚新途径——按照“政府兜底保障,释放劳动力,助推脱贫攻坚”的措施,由政府建设公益性养护中心,将失能人员集中到一起“托管照料”,彻底解决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
具体执行中,奉节将集中供养帮扶对象限定为农村五保失能人员、城市“三无”失能人员、城乡低保和农村建卡贫困户等贫困家庭中的失能人员,由县民政局、县残联—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把关审核,对每个申报家庭采取申报、核实、审批、公示四步工作程序,确保每个申请人员符合集中供养条件,将有限的钱用在实处。
供养中心配有专业护理和医生
经奉节县有关部门调研测算,政府兜底供养1名失能人员,当地需要运行经费1500元/月。全县要照顾这么多人,资金从哪儿来?
“主要是整合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慈善捐赠等社会救助资金,不足部分再由财政兜底保障。”奉节县扶贫办副主任杨世才说,入住失能人员平时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补助资金,交中心作为日常供养费用,个人不再重复领取。
此外,供养中心按1∶7的比例聘请了专业护理服务人员,对供养人员实行专业照料,并科学合理地安排供养人员的饮食、住宿、学习和康复训练。有关部门每天都会指派医生到中心坐诊,为失能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和处理常见病。
许多家庭释放巨大潜能
失能贫困人员入住集中供养中心后,家里的劳动力“松绑”了,很多家庭释放出“自己脱贫自己干”的巨大潜能,走出一条自主创业脱贫致富之路。
奉节县新民镇长棚村村民余国蓉今年35岁,2004年以来的两场疾病让她的腰部以下失去知觉,导致肢体一级残疾。其父母不仅花光积蓄为她治病,还长期守护在床边照顾。家里的果园杂草丛生,只得交给邻居打理,家庭年收入仅两千余元,生活极其贫困。她来到永乐失能人员供养中心后,父母腾出精力管护300多株脐橙树。
“去年收获脐橙8000公斤,卖了近3万元。”她的母亲黄方兰说,家里还申请到了两万元无息扶贫金融贷款,用这笔钱重新栽种了200株脐橙苗,长势十分喜人,再过两年就可以挂果。
据悉,失能人员集中供养后,平均每人每月供养成本为1500元,一年为1.8万元。根据估算,平均每集中供养1名失能人员,就能释放1名以上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户均收入可达到政府投入的4倍以上,足以实现失能人员家庭“高一格脱贫,快一步致富”。
(材料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